详情

好设计“因爱而生”丨2019情感体验与宜人性设计国际会议举行

发布时间:2019-11-08 16:11:46


2019年9月24日,以“情感体验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19“情感体验与宜人性设计”国际会议在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发起主办,大会主题为:情感体验,创新未来!以情感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为中心,进行多学科的思想碰撞和深度的知识交流。

会议现场,西北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丹麦科丁设计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锡根大学、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球八所学院联合发起了“全球积极设计联合组织”。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积极设计研究所创始人Pieter Desmet在倡议书中说:“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普遍和根本目标,积极设计就是把设计意图集中在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上,关注设计对个人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为一种先进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视角,它积极用设计促进人类文明和人文创新。”他介绍,“该组织将为全球所有设计学生提供积极设计的专业和工具;致力于发展教学和学习环境,支持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的发展。他认为这个组织符合联合国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想。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陈登凯教授说,“以情感设计为核心,体验探求人类的幸福感,这样的设计叫积极设计。”他希望该组织可以通过开发在线平台、建立合作伙伴网络、开发课程和教材、改善设计院校的学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研讨会等活动,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推广积极设计主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人类幸福感的提升和全球和谐发展。


西安市碑林区副区长惠旋在致辞中说,近年来,碑林区与西北工业大学以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为媒介,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载体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创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大学+”战略,建立大学人才就地创新创业、成果就地实施转化、科教资源就地开放共享的校地融合新体系,推进城市管理向大学延伸、大学资源向新经济转化,形成校地合作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双创的新机制,推进大学资源转化为新经济,实现大学新优势,碑林新动能的校地共赢。



朱继宏教授代表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他表示,情感设计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西工大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能在此领域深入合作。



西安设计联合会会长陆长德教授说,情感化设计几十年来经过了产品造型、人机工效、可用性研究和体验设计等发展阶段,突破了仅提供短暂的愉悦体验传统,进入了以人类拥有长久幸福感作为目标的新时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次大会以情感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为研讨中心,进行多学科的思想沟通和深度的知识交流,将工业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速由传统工业设计向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丨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陈登凯主持会议丨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积极设计研究所创始人--Pieter Desmet教授作了题为《积极设计:至爱、挚友》的分享。他说:“设计要满足人们愉悦的需求、目的性,而且应该把人们的美德、道德感涵盖在内。”

Pieter Desmet教授举例了病房里与世隔绝的患儿和游戏中快乐接受治疗、走不了路的孩子坐在看起来像普通椅子的轮椅上、飞机上的国际餐可以设计成不同图形盒子甚至小游戏。他提出好的设计应“因爱而生”,为使用者提供深层次的愉悦感受,通过一些设计,使孩子们或者成人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感受。


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教授为大家带来“设计--再‘格式化’的思维方法”。柳冠中教授说,眼界决定宽度,设计必须要有格局,要探索设计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学设计的目的,要看到冰山海平面下面的事物。设计师的作品必须要能够制造、能流动、能使用、能回收。 

设计要创造合理、健康、公平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占有、奢华、享受,这样设计才能改变世界。“艺术家是见自己、科学家是见天地、设计师是见众生,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教育,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认识世界,相信中国会变得更好。”柳冠中教授说。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余隋怀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装备制造中的宜人性设计”,他认为工业设计所关注的宜人性问题,氛围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他提出情感设计如何去匹配高速发展的科技的问题。

同时,余隋怀教授列举了大量案例,生动幽默,说明情感设计更加深层的不是视觉上的呈现,而是在于心的感动。“文化为商品赋予情感和灵魂,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以及情感设计,回归初心一定是以人为本。”余隋怀教授说。


来自艺术设计全世界领先的学校——芬兰阿尔托大学Tuuli Mattelmäki教授说,芬兰再次荣获"全世界最幸福国家"的称号,自己很荣幸能够来到西安这座美丽的城市,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要有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设计师有时候以无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设计成果,包括使用的化纤等传统材料,减少或者停止对煤的使用,也是设计应该到达的领域。

“同理心设计不仅仅是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态度。” Tuuli Mattelmäki教授强调,在设计中应该帮助人们去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应该体验一下他们的感受。作为一个设计师有责任去了解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需求,并且和使用者之间产生一种互动。“所以说设计师的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孙效华为大家带来“智能体验与设计创新”的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了新鲜的设计。孙效华院长讲了两个非常有趣的例子,AI方式支撑声音和人、无人车之间的交互UI音效,介绍了人和机器人之间的交互,并考虑把AI用到教育。不同于监视学生和老师的“智慧校园”,它可以在小孩子还不会做某一种体育运动姿态的时候,把姿态做成一个“魔镜”,通过这样有趣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从零开始来学习体育。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Elif Ozcan Vieira教授和大家讨论了“从杂音到和谐音”,她说,她来到在西安,发现身边疾驰而过的车非常安静,卫生领域的噪音是她目前研究的主题。Elif Ozcan Vieira教授分享了大量因病人的呼叫因为噪音而被忽视的案例,认为作为设计师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努力让医院的系统更加人性化。

她分享了设计研发的用于医院的产品,将其做成一种非常好的音乐系统,使病人从噪音中解脱出来,让大家了解到确实需要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通过科技使病人处于非常良好的环境。


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Santiago de Francisco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社会研究,他演讲的题目是“设计多元化--走向宜人性前沿”,Santiago de Francisco说,哥伦比亚让政府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通过“COSECHA”这样一个“游戏”,让个人参与变成一种可能,告诉大家应如何正确的对待环境、森林、土壤还有水资源。

每个设计需要不断的适应性,特别是因为现在对宜人性的需求。“积极的设计完全跟我们的环境紧密相联系,它将会成为我们事业长足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Santiago de Francisco教授说。

会后,本次会议的论文作者也轮番登台,分享、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针对积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突破性技术、设计和幸福感、数据驱动型设计体验,幸福感和文化、设计研究领域的伦理讨论进行理论、方法、技术的研讨,交流设计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情感体验与宜人性设计理论、方法的拓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