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设计者说” ∣ 唐明晰: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设计技术

发布时间:2022-05-05 11:05:28

image.png

唐明晰,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副校长、教授。1996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获博士学位,1988年—1997年,先后执教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1997年—2017年,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先后创立设计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设计学报》,在“人工智能”、设计技术和文化创新领域培养博士25名,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

201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邀请,参加“中亚文化复兴和丝路历史对话研讨会”,提出集“人工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创新于一体的“大知识”概念和研究计划;2018年,应西班牙瓦伦西亚市政府和国际珠宝设计大师文森特格雷萨邀请,访问西班牙瓦伦西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项目人阿里共同作《“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研发主题报告,奠定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新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国际地位。

【本期导读】

唐明晰教授系统总结了30多年来,自己在英国、香港从事人工智能与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博士教育的经验,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实验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发的“‘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的思路和进展,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设计结合的新理念以及文化创新设计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人工智能”+设计+文化创新

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学科正式诞生。据介绍,那时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自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整个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也必将造福和改变人类生活。

在他看来——不用文化驱动自己的设计,永远成不了设计大师。当前,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人工智能和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大趋势,二者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明晰教授说:“‘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用文化驱动设计,用设计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服务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而设计师的作用,就是把‘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

“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

在业内权威人士看来,“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体系、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明晰教授解释到,“人工智能”并非是简单模仿和重复人的智能,但它能像人一样去思考,甚至也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过人的智能,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智能需要时间来演变和进步,而机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一个人和多个人很多年才能积累的信息。

当前,人工智能方面提到最多的词是深度学习,就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进行机器学习。唐明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有学习的能力,但是创意和经验不足。创意,是感觉、体验、情感、生活,猜想等的混合效果,而创意和经验是设计的最重要因素。设计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机器也可以具有创意,但是这种创意是机械性的。当创意被算法化,就不再有新的创意,因为算法需要人来修改。而设计师的创意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优化,他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有文化,人的智力是可以演变和发展的。人的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而对错误的识别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持的。“人工智能”是信息和数据的产物,做不到天人合一,不能形成文化,没有演变的机制。

因此,唐明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模拟人脑的思维和运作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机器的长处来解决科学的难题,创造机器时代的文化。

“人工智能”的角色

“人工智能”的成长与发展,使得一些行业逐渐消失,但又促使其他行业迅速扩张。比如,创意工业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通过顺应我们追求未知的基本人性本能和人对爱的需求,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谷歌、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就是顺应了人类追求未知的基本人性。

唐明晰教授结合自己30年的科研经验,创立“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实验室。他以实验室其中一个项目为例,对“角色”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项目中,实验室主要为文化互动地图项目设计所有的内容,包括音乐、艺术、服装与服饰、医药、技术与技能、语言与文学、美食与农业、仪式和庆典、神话与幻想、宗教和精神等。其中,“梦幻引擎”系统是关键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推理程序,根据文化场景和内容自动生成类似梦境的三维环境和故事,创造“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深度结合的新体验。

唐明晰教授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根据你的特点和要求,产生一个梦境,体验丝路文化。你通过这幅地图,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地方,了解到你想了解的一切相关信息,最终目的是实现互动和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者的生存之道

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克斯讲过一则关于“狐狸和刺猬”的故事: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是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当受到威胁时,狐狸会随机应变,想出一些聪明的办法来应对。而刺猬,总是用把自己卷成一个球的方法应对威胁。这两种动物,一个聪明灵活,善于应变;另一个恪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伊赛亚罕将人类的思考行为总结为狐狸型和刺猬型。

借用这则故事,唐明晰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正如牛津大学思想家以赛亚·柏林教授所言,思想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狐狸型,尽观天下之事;一类是刺猬型,以一事立天下。可以说,“专精”成就了刺猬,专注于一件事,并将其做大,这在充满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是一种策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策略。智能机器的缺陷是既不能成为狐狸,更不能成为刺猬。但是,设计者的最大的优势是——设计者既是狐狸,又是刺猬,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他们应当成为人工智能工具的创造者,人类是靠工具而逐渐进步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也是一样。

在唐明晰教授看来,学界广泛认为“人工智能”设计者拥有五大生存策略:一是超越,建立无法自动化的过程和体系;二是避让,开拓计算机不擅长的领域;三是参与,参与人机互动和决策,开发自己的工具;四是专精,在没有人想要自动化的领域实战创意;五是开创,在特定的领域自创技术和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