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创业英雄汇 | 贾枝桦:陕西要自信,精气神首先得提起来!

发布时间:2022-05-23 17:05:18

640 (7).jpg

贾君枝桦,笔名木之,庆阳人氏,世代书香。善思好学,转辗求学于长安京都。从商二十余载,涉猎颇广,先后从事工程设计、绘画艺术、文化产业等,数获设计奖项。君诚笃之士,性情中人。受家风熏陶,喜传统文化。闲暇之余,以书养性,以画怡情。陈氏丹青赠言:唐人枝桦,文物方家。

Q近日,柳冠中教授在接受《人文清华》栏目采访时提出“红点奖、IF奖纯粹是商业机构,是来骗中国人的钱”的观点,您怎么看待国内热衷参加国外设计大奖的这种现象?

在“设计之父”雷曼的影响力下,德国的红点奖一直被誉为设计界最顶级的奖项,直到今天德国的设计仍然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很多人也特别信赖这个奖项,在我看来,奖项的设置本身并没有错,设计商业化也是设计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崇洋媚外的思想依然存在,这样就造就了一些“误区”,这种现象不是德国人造成的,而是中国市场需求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些利己主义者和一些所谓的设计师为了自己的名利,去创造这个环境完成自己人生的履历和转机。

吴冠中先生言:“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反倒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舍本逐末,脱离了主体的笔墨,必然只是空洞的花架子。

笔墨等于零、设计等于零——重要的不是设计本身。设计,是要传递一个主张。没有对现实的思考和提炼,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人文关怀,没有对设计事业的敬畏之心,作品便毫无价值。我们的设计如同中国文化中千古流传的笔墨精神,笔墨是形式,精神才是永恒的。

Q近日,网络曝出某美院副教授获德国红点奖作品涉嫌抄袭英国插画师作品,请问您怎么看待设计行业抄袭或者模仿这种方式?中国原创设计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我于1993年10月至12月,有幸参加了北京国际工业设计研讨班进修。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对我影响深远。给我们授课的是,英国皇家首席设计师汤姆·卡瑞先生、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波罗丝先生、日本人文学院院长吉岗道隆和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元田昭、德国设计之父劳克斯·雷曼、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平山郁夫先生等等,都是设计界的大师。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阿瑟·波罗丝先生的课。他给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片天空、一片绿地、一汪水、一片森林,让我们在里面随便设计。结果,说什么的都有,房子、飞机、公园、饭店等等。听完了大家的发言,阿瑟·波罗丝先生反间我们,你们不觉得蓝天白云、花草森林本来就已经很完美吗?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好的设计。设计不是做视觉冲击力,设计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他自己有个小习惯,公文包不离手,不管什么时候手要摸着包的按钮,不然就会紧张,如果给他做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小习惯。

阿瑟先生还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最好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中西合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一味崇洋媚外。在工业革命一味求成的90年代,阿瑟当时的理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元田昭先生多次强调,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要有扩展性思维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一说到吸尘器,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但是如果扩大范围到清洁工具,是不是外延会广很多。所以设计师一定要有宏观性与微观性看问题的能力,做了这么多年设计,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设计是一个过程,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思维的过程。

Q据我们了解,您做了很多关于家乡的设计项目,请问您在这些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是怎样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融合并创新的?

我一直坚信,任何山川都有其文化根源,任何水土都饱含文化浸润。文脉,在历史演变和岁月萃取过程中,不再单纯是一种能够用文字表述并且流传的具象符号,而是沉淀在建筑风貌、民风民俗、民间艺术里,甚至渗透在衣着服饰、锅碗瓢盆中。我的家乡在陇东庆阳。世界上唯一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北,而西北最宽广最丰饶的黄土塬就在陇东庆阳。

我时常在想,如何守护这片蓝天和净土,如何让这方华夏文明传承下去!带着这份期愿,2010年我给公司制订了三个三年计划,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向文化产业转型。2013年,联合庆阳市政府摄制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黄土大塬》,并邀请金铁木导演、国内专家学者及家乡同仁参与,希望通过梳理黄土塬的历史文化,记录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记录这里依旧生长着的风物人情,展示默默无声的天下黄土第一塬,唤醒人们的思考和记忆。

2015年,纪录片已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10、综艺频道CCTV-3等平台播出,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美国历史频道The HistoryChannel电视制片人的注意,获得其极大认可,并将中国的黄土高原与美国的大峡谷并称。

庆阳,也被称为“岐伯故里”,2015年初,公司决定拍电视剧,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歧伯,为此,专门与创作团队花了一周时间走访黄帝岐伯时期的历史遗迹,从西安出发,过河南灵宝、新郑,再到涿鹿、黄陵,走了一圈,实地考察,寻找那个时代的记忆。之后,拜访诸多文化名人、中医药学者、导演、编剧等等,就是想做一部走心的作品。

与其说是我在完成一部部文化纪录大片,毋宁说是我站在一个生命的高度和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曾经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深深地希冀黄土塬的美丽与魅力,能唤醒游子、震撼世人、洗涤灵魂。

Q西安有着厚重的传统设计文化,您觉得我们的设计师、设计企业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988年,法国巴黎,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同时,经济全球化,西方“强势文化”挟经济、政治之力,席卷全球。亨廷顿讲“文明冲突”,把儒家思想文化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之一。然而,我们却在自暴自弃,自乱阵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状态,并摆正在世界上的位置,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容乃大,几千年来为人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悲哀的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在世界丛林中失语。近年,中国元素在国际上特别走俏,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就拿孔子学院来说,仅是浮于表面,并没有解决实际深层次的问题。东汉王符的《潜夫论》里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传播中国文化。文化传播无法速成,要稳中求胜,打“持久战”,更要落到实处,先解决人本问题,比如中国的美食文化、书法艺术、中医、中国绘画、中国服饰、中国音乐、中国建筑等,这些方面究其根本体现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从民族自身做起,挖掘自有文化精髓,树立自信,以虚怀不傲的态度,有容乃大的姿态吸纳西方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形成新的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自信,发展中国,影响世界。

Q工业设计是工业经济的价值内核,中国目前已是世界头号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工业设计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水平。西安市在工业设计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影响我市工业设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

我们现在跟世界工业设计大国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不是财力而是设计理念。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是有条件和能力去做好,但是现状却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跟本土的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结合自己的本土特征,打出“中国设计”的品牌是设计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陕西要自信,精气神首先得提起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关学文化思想的精髓,作为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关学不仅对陶铸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关学学人以天下为己任,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不仅对陶铸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言:“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弘扬、传承关学,以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已时不我待。

Q设计强大的根基在人才,人才归根结底在教育。您觉得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设计人才?

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设计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等,可以说文化的沿革正是经过有意无意的“设计”而不断向前的,设计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现在很多设计都强调“以人为本”,那什么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拿建筑设计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相同类似的设计,高楼大厦林立,方盒子建筑哪里都有,城市都在趋同,失去自己特有的记忆。所以,我认为,“以人为本”有双重的要求标准,一个是外在实用,一个是内在精神,而现在的设计缺的就是精神的享受。所以所有的设计都应该理念先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因为理念传达的必然是文化内涵,而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

诚然,每一个设计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每个设计作品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毫无疑问的是只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理念,才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湮没。设计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一门交互性的学科,追求的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契合。因此它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而每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的都是时代的强音。

所有的设计均来源于生活,因此需要观察、搜集、体验、总结、创新等等,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才能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产生新的设计。


分享到: